Hit Rate:1274
一個孰悉自己母文化客家音樂,同時也對台灣音樂、亞洲音樂,甚至世界音樂瞭如指掌、知之甚詳的客家人(吳榮順),期許以客家音樂的當代性為出發,有秩序、有系統地來反思客家人的傳統和當代音樂,南北客家音樂的差異,台灣族群音樂的互動關係,進而亞洲各國的音樂和世界音樂在台灣的全球化現象,都是未來節目的規劃重心。
希望透過精心設計的節目安排、音樂的聆聽與解析、與談來賓的精彩經驗對話,希冀讓客家人詳知客家音樂、台灣音樂的主體性,同時也期許非客家母語的聽眾,也能透過該節目的專業設計,明瞭以客家音樂為核心的文化互動全景。
本節目另一個核心設計,是主持人每集的內容設計都是主持人30多年來在客家聚落、在台灣362個鄉鎮區、在亞洲各地的實際音樂田野經驗和故事為出發,透過音樂故事的梳理和不可多得的音樂聲響的分享,讓大家聽盡台灣、亞洲和世界的音樂。
節目中使用的語言以客語為主,音樂上或文化上的專有名詞,以及受邀來賓的對談則不受限於客語。
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談起臺灣福佬民歌,最能突顯地域風格屬性的,非恆春地區的民歌莫屬,陳達的月琴成功塑造了臺灣南部的「恆春民謠」形象。陳達於80年代走了之後,目前在恆春半島上,除了善於月琴彈唱的朱丁順之外,就以張日貴的滿州民歌與恆春民歌演唱,最為半島居民所稱道。
張日貴以其承先啟後的演唱風格,在後陳達時期成為恆春半島上無人能及,影響力不容小覬的「滿州名歌手」,並於今年度獲得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特別委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吳榮順教授撰寫並出版《恆春半島滿州民謠歌手-張日貴的歌唱藝術》雙CD有聲書,記錄著後陳達時期恆春半島上不可多得的民歌演唱,而張日貴滿州味十足的聲音和璀璨的傳藝經驗,為滿州民謠豎立區域音樂風格的標竿,更為臺灣音樂發展史書寫了新的一頁。
另一位恆春民謠的老藝人董添木,原汁原味的素人歌聲,在粗啞中滿懷真性情,那是上一代的回憶,這一代的情感,下一代的寶藏!相同的民歌曲調,在恆春、車城、滿洲三地歌者的傳唱下,有著不同的即興風貌與多變的生命力。
《陳達與恆春調說唱》
1967年,史惟亮、許常惠到全省各地採集民歌。抵達恆春時,發現陳達的唱腔、調性獨具一格,此後便積極保存陳達的演唱,並於1971年邀請他到臺北錄製出版唱片《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其中最有名的歌曲,就是《思想起》。
由於他的歌聲蒼涼,歌詞相當有詩境,加上搭配月琴清唱的情感十分豐沛,大受歡迎,電視與報章媒體紛紛報導。1978年,應雲門舞集邀請,為林懷民描述開拓臺灣的新舞劇《薪傳》伴唱,以思想起的曲調唱出唐山過臺灣的故事,留下他個人最精采豐富的長篇敘事詩;1979年,錄製第二張唱片《陳達與恆春調說唱》。
台灣的國樂青年指揮人才成績亮麗
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決賽入選名單今天揭曉,包括來自香港的何致中、鄭丞泰;來自台灣的曾維庸、廖元宏、廖元鈺以及來自中國大陸的趙雯等六位青年指揮將前往香港參加最後競逐。
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由台灣國樂團與香港中樂團共同合辦,14位入圍複賽者在台灣戲曲中心展開為期4天的複賽賽程,演繹指定曲《蓬瀛狂想》以及抽籤曲目《春江花月夜》、《月兒高》等其中一曲。
傳藝中心主任吳榮順表示,這幾年台灣國樂團所舉辦的青年指揮課程以及培育計畫,已經看見初步亮麗成果,在這次的大賽複賽中,台灣的國樂青年指揮人才就佔了三名,比例高達一半,成績亮麗。
今天就請大家來欣賞台灣國樂團演奏,林瓊枝演唱的兩首:動水牡丹及打海神。